我们慢慢长大,父母却在一天天的变老,长大的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聚少离多,母亲节,想为她做点什么?不止是说一句“我爱你”,一份贴心的礼物必不可少。除了礼物,我们更应该关爱父母的晚年生活和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健体系的完善,人类可期望寿命逐渐提高,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为全社会所关注。研究显示,人所获得的外界信息中约90%来自视觉,因此,要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眼的保健至关重要。试想一下,如果眼睛看不清东西了,老有所乐又从何谈起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的结构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如在角膜的边缘形成灰白色的“老年环”, 但这种改变由于仅发生在角膜周边部,不会对视觉产生任何影响。
另外,玻璃体也会发生退行性变,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在明亮环境下眼前出现不同形态的“会飞的”黑色或灰色影,临床上称之为“飞蚊症”,这属于生理性改变的范畴,一般不影响视力。年龄性改变最明显并且会出现视觉障碍的是晶状体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内液体的含量减少,而可溶性蛋白(晶状体蛋白)含量增加,晶状体变得越来越硬、弹性越来越差、透明度下降以及体积和重量的增加。这些改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视(俗称“老化”)和对比敏感度的减退,感觉看东西不如年轻时清晰,看书看报需要用老花镜才能看清楚。
由于上述眼的年龄性改变,老年人在理解这些医学知识的同时,应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科学地用眼,如避免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时间,一般一小时左右需休息十分钟;多进行户外运动;定期验光调整老化眼镜的度数等。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眼病会在老年阶段陡然增加,其中最常见的、可导致失明的眼病有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以及全身疾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
国际上,老年性白内障的名称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是指眼球内的晶状体由透明变为混浊。 目前,老年性白内障仍然是全球的首位致盲性眼病,我国也不例外。 至今为止,研究显示白内障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种族、地域环境、糖尿病、家庭遗传因素、药物、营养、放射线照射、吸烟、严重腹泻、高血压、肾病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人的年龄增长无法避免,但这并不表示每位老年人只能任由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减少危险因素的干扰,如注意合理的膳食保持良好均衡的营养,注意全身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治疗。
青光眼是一组以病理性高眼压为特征导致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病变的统称,也是老年人常见的最常见的眼病之一。由于青光眼所致的视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在就诊时病变已经造成了视功能损害,即使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也无法使视功能恢复正常,因此,防治青光眼可能造成的视功能损害最重要的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要做到青光眼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老年人绝大多数青光眼患者表现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轻微甚至毫无觉察,往往造成患者延误诊治,因此,这类青光眼被形象地称为“隐性杀手。”
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和年龄增长有关的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眼底病,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因此亦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是视网膜的一个特殊部位,主管精细视觉和色觉,一旦黄斑发生病变就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慢性光损害、营养不良、中毒、药物作用、免疫异常以及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全身性疾病有关。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湿性或盘状)两型。两种类型均可导致严重的视力减退,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几年国际上采用的光动力治疗法和抗VEGF药物对部分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有一定的效果。
对老年黄斑变性的预防同样也是重在平时的眼睛保健,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保持良好均衡的营养,多吃含叶绿素多的蔬菜如青菜、胡萝卜、枸杞子等。